多特
达赫迪
丁俊晖
威廉姆斯
他们,相继出局
延续了29年的“克鲁斯堡魔咒”没有被2007年斯诺克世界锦标赛所终结,“首次在克鲁斯堡获得世界冠军的选手不可能在第二年卫冕”如同铁律一般步入了第30个年头,与存活于世界足坛的魔咒同样那么不可抗拒,“世界杯前的联合会杯冠军、美洲杯冠军以及金球奖得主所在的球队无法获得世界杯冠军”,于是,五星巴西队在德国世界杯上折戟沉沙;多特显然在斯诺克的地位与影响力无法与足坛的巴西队相提并论,既然戴维斯、亨德利、奥沙利文三代台坛宗师都在魔咒面前俯首称臣,多特惟有遵从“命运的安排”,只不过,“克鲁斯堡的魔咒”带走的不仅仅是多特的卫冕梦,达赫迪、丁俊晖、马克.威廉姆斯、霍金斯也只有将希望留待来年,2007年的克鲁斯堡导演了一出真实版的大腕“葬礼”。
斯诺克一直处于世界体育的边缘,与传统三大运动足球、篮球、排球相比,属于小众的竞技体育项目,直至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而由于女性受众群体过小,几乎很难在奥运会上见到斯诺克比赛的身影。斯诺克在国外属于贵族的专利,但客观上却局限了这项专业性极强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如果说丁俊晖是台球运动在扩张过程中的旗帜性人物一点不为过,因为中国拥有最为广大的球迷群体以及极具潜力的市场。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中国队44年来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大大拉动了“世界杯经济”的蓬勃发展,仅6万球迷亲赴现场看球和观光就为韩国带来了17亿美元的收入,中国与哥斯达黎加的小组赛更是吸引了3亿球迷的目光。尽管荷兰、捷克的缺席给那届世界杯留下了不大不小的遗憾,但无论从经济效应还是影响力来说,他们都无法与中国相比拟。
1亿观众通过电视转播收看了丁俊晖与奥沙利文的比赛,这在斯诺克历史上无疑是空前的,这绝不仅仅因为丁俊晖在北爱尔兰杯上的单杆147满分,应该说,丁俊晖与潘晓婷的横空出世,将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斯诺克,从这个角度来说,丁俊晖无愧为继刘翔、姚明之后的“三号人物”。
斯诺克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普及会让更多球手走上职业道路,那个曾经隶属某一名球手的时代也很可能一去不复返,戴维斯、亨德利在老去,奥沙利文尽管绝世无双,却很难实现斯诺克的大一统,因为优秀的球手在呈几何级数递增,“世界排名前96位的所有选手之间的比赛都可能互有胜负”,丁俊晖道出了斯诺克新时期的新气象。就像达赫迪还在为多特的出局暗喜之际,就已经被同胞麦克洛奇所淘汰,成为了“短命”的世锦赛头号种子。
竞争、对抗带来的是悬念与激情,乒乓球的发展前景堪忧就是因为其不可预知性已被降到了最低极限,中国选手在国际重大比赛中拥有着近乎100%的胜率,从第三方立场出发,“包揽全部冠军”对于他们就是一场噩梦。6次夺冠的戴维斯、7次问鼎并连续5年蝉联冠军的亨德利险些让斯诺克也成为一场“噩梦”,这个时候达赫迪、希金斯、威廉姆斯、艾伯顿、奥沙利文、墨菲、多特们结束了这场持续许久的噩梦,这股新势力让斯诺克的舞台变的多姿多彩,让所有球手都看到了登顶的希望。
2007年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已经告别了处于世界前10位中的4位顶尖高手——多特、达赫迪、丁俊晖、威廉姆斯,送这4位大腕回家的分别是麦克洛奇、艾伦、奥沙利文和斯威尔,而斯蒂芬.李、戴维斯等台坛名宿也失去了晋级的可能,斯诺克球手的整体水平出现了显著的涨幅。对于大腕们的铁杆拥趸来说,这种大势所趋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们需要在每场比赛中都提心吊胆,但对于斯诺克的整体发展却是一大利好,不再将“普及斯诺克,让全世界都热爱斯诺克”的历史重任施加到一两名巨星的身上,而是以金字塔的态势出现在世界体育当中,相信单场比赛一亿观众的收视率记录将很快被改写,大腕的“葬礼”也将会在各项比赛中屡屡上演,斯诺克走上奥运会的舞台将不再是梦。